全国服务热线:400-6691-400
“招聘”是什么意思?向HR问这个问题,不是侮辱!笔者只是想请各位同仁反思一下,做HR那么久,手底下走过千军万马,习惯成自然的背后,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,到底什么是“招聘”?
“招聘”到底是什么?难道,难道就是报名、筛选、面试、录用、解聘等这些流程的工业化“生产”?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,但我们是否早已“目中无人”——只有学历、形象、技能、绩效这些没有温度的东西?或者,我们是否已经足够职业化,我们的迎来送往做得天衣无缝无可挑剔,却没有流露一点温情?
你,喜欢这样的状态么?
每天下班回家以后,回想白天一天的工作,我们是否会有一丝欣慰?或者一阵兴奋?或者一分愧疚?甚至是满满的幸福?
从规划到招聘到薪酬到绩效到培训,很多前辈和专家,设计了无数工具,那些工具,在被我们得心应手地使用的同时,是否也在使用我们,而我们,也成了工具,有效,无情。
当我们在审核工资表上那一个个名字时,我们眼里,是否只有符号?而那短符号后面活生生的人,是否已经模糊不清?
而当无数的人被挡在公司门外,抱憾而去的时候,他们的心里,是否会为我们的友好和尊重默默点赞?
当很多人在公司打拼一段时间,由于种种原因另谋高就之后,他们是否还会常常怀念我们,以及我们的公司?当他们与我们的公司不再有任何工作上的联系之后,他们是否还很乐意购买我们的产品或服务?不仅因为感情和价格,也因为品质?
他们是否还愿意,在遇到适合我们公司的人时,会热情地建议他们到我们公司来试试?甚至当他们与别人闲聊时,提到我们公司,他们还能面带欣慰,主动为我们公司的平等、温情,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?
在很多求职者眼里,招聘往往是残酷和冰冷的。这是现实,但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。他们想要的,是被善待,无论是否被录用。其实,每个人的内心深处,都有被善待的期待。每一次应聘,他们在被企业和HR们审视和挑剔的同时,他们也在心里,用自己的那杆枰,在称量着企业和HR。
想起了卞之琳先生的名诗《断章》:
你站在桥上看风景,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。
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,你装饰了别人的梦。
对企业和HR来说,求职者的面试工作,在报名那一刻已经开始。
同样,在求职者那里,对企业和HR的面试,也已同步开始。而且,他看到的与自己所应聘企业有关的一切,都在面试范围之内。很多时候,往往可能只是一个细节,求职者已经拒绝了企业和HR——有多少企业和HR对此洞若观火?又有多少企业和HR对此一无所知呢?
也许说得更具体一些,更容易被理解和重视
从求职者接触到与企业有关的信息开始,每一个信息都会影响他对这家企业的看法。
招聘启事发布的渠道,招聘启事的内容和版式,通联信息的准确程度,接待人员的仪容仪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,招聘的流程设计,面试提出的问题,对求职者所提问题的回答,招聘结果的告知,公司工作环境的布置与卫生状况,甚至公司所处的位置所属的行业等,也都在面试范围之内,薪酬福利工作时间工作条件之类,就更不用说了。
当然,不可能人人都会关注这么全面,也不可能人人都考虑得那么细致,但这些方面,都有可能被求职者注意到,都有可能成为影响求职者选择的重要因素——哪怕那可能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细节。不是每一个细节都能决定成败,但很多细节却真的能决定成败。如果企业不知道哪一个细节会决定成败的时候,最好的办法,就是尽最大的努力,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,甚至做到“极致”!
在这些细节当中,HR的言谈举止,往往会起决定作用。HR的表现够赞,就能通过应聘者的面试。HR的表现糟糕,就会被应聘者果断拒绝。
做好细节的前提,是精心的设计。而任何设计,都必须充分考虑人的感受和需求。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对人的关怀、尊重,体现劳资关系的平等,体现社会责任,体现积极向上又脚踏实地的精神。
这些年来,到处都在讲“以人为本”,到底神马是“以人为本”?这些就是。这些看上去是企业的展示,其实也是企业和老板价值观的展示。展示的目的,不仅仅是让求职者体验,也是让企业的所有员工体验,还是让所有可能与企业交往的人体验。
最终的目的,是让与企业有关的所有人,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和尊重,进而感受到愉悦和幸福。
最终,让那些没有被公司录用的应聘者,那些因为某些原因离开公司的员工,那些对公司有一定了解的人,都能发自内心地为公司点赞。
其实,这不就是口碑吗?说起来简单,但做起来,是需要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地积累滴。当一家企业做到这些并坚持下去,几乎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。这样的企业如果败了,还有天理吗?
好了,回到开头的问题上:招聘就是用合适的条件,邀约、聘请那些符合公司要求的人才,与公司共同成长,一起发展。请注意,此时企业与应聘者是平等的关系,要有足够的诚意和尊重。绝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。
这些,做起来并不难,难在老板的观念。老板观念一旦到位,一切都不是问题。而老板的观念,是可以被HR影响的。
来源:智联招聘HR公会